Steam Deck 評測:PC玩家專屬的終極遊戲體驗

0

除了受到 Valve 跟亞洲區代理商 Komodo 邀請訪問 Steam Deck 開發人員之外,我們也搶先一步入手在亞洲區絕無僅有的 Steam Deck 512 GB 版本。在和其他位處香港的編輯一同使用了約兩週時間,幾乎全員在 Steam Deck 評測中都得出了同一個結論:一但擁有,就無法回頭。

Steam Deck 評測

Steam Deck 評測:主機、掌機、電腦皆無法比擬的遊戲體驗

Steam Deck 的部件不多,拆開包裝盒只會有 Steam Deck 本體、保護殼、專屬的充電器、充電器的保護袋,以及一塊拭擦布,幾乎所有需要的配件都隨著包裝而來,十分方便。

56243
保護殼分有兩種版本,看到盒子上的 Logo 是藍色的話,就代表裡面裝的是最貴的 Steam Deck

其實在試用之前,編輯自己對 Steam Deck 的興趣不大。擁有 PS4、Xbox Series S、三台 Switch、遊戲用PC、遊戲筆電,真的有辦法為 Steam Deck 找到適合的使用場景嗎?結果還真的有。

即便是再怎麼輕便的電腦也無法實現 Steam Deck 能提供的機能和方便性。能跟 Steam Deck 比重量跟大小的只有平板式筆電,效能和價位卻差了一大截,而且還無法實現隨時隨地玩遊戲的概念。

試想想,誰會在地鐵上打開筆電插著手把只為了玩30分鐘遊戲?編輯倒是在買新 Xbox 時,為了試遠端連線功能(以及為了多玩一下2077)親自這麼做過,用 iPad 連接著家裡的 Xbox 配上手把打遊戲。

56244
左邊三項就是當時的生活必需品,而現在右邊一台就能辦到了

然而,這個做法還是需要最少三個設備,即便5G跟雲遊戲普及了的未來也還是需要兩個。在這之上還有準備時間要算,開機、連接手把、跟主機連線……而 Steam Deck 按個開機鍵就馬上可以接著之前的進度繼續玩了。

這種方便性所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平常不可能玩遊戲的場景也能夠玩遊戲了。某程度上與我當初對 Switch 的幻想很相似,但這次能玩的遊戲種類被一口氣擴闊了許多,畢竟任天堂的主機通常也只會拿來玩任天堂的遊戲。

比如通勤、等朋友、坐飛機、等轉機、公司的午飯時間、坐在公司廁所偷懶、軟爛在床上不想動、睡前……這些時間原本會被我拿來看漫畫或滑 IG(除非《寶可夢》出新作),現在就變成《魔物獵人》、《主播女孩重度依賴》、《Lost Epic》、《魔物獵人》、《餐癮地城》、《魔物獵人》、《魔界戰記6》等等。而身為一個重度的遊戲宅,我覺得生活品質顯著上升了。

steamdeckreview1
光是在 Steam Deck 上玩《魔物獵人》就大概花了80個小時

海納百川的相容性

與絕大部份遊戲主機不同,Steam Deck 與其他遊戲平台相比擁有絕佳的相容性。最好的例子莫過於 Steam 的歡喜冤家 Epic Game Store,事實上也能在 Steam Deck 上順利運行。

官方成員在訪問時表示,他們和 Xbox 團隊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嘗試在 Steam Deck 提供 Xbox Game Pass 甚至是旗下的雲端遊戲服務。而 PS 玩家最在意的獨佔作品如《戰神》、《地平線》等作也在逐步上架 Steam。

steamdeckreview2
在一台掌機就能玩到多個平台主推的作品真的很棒

同時,Steam 亦不像其他主機平台一般,需要支付額外的會員費用才可使用連線機能,也是其中一大優點。與其每個月被塞一兩款其實沒什麼興趣的遊戲,倒不如用省下來的這筆錢來支持自己喜歡的作品。

另外,由於 Steam Deck 本身就是一台 PC,透過其 Proton 轉譯層,讓絕大部份本身只支援 Windows 的同人遊戲,或是部份在某 DL 網站中發售的「開心遊戲」也能順利運行。這種一般主機欠缺的靈活性是其一大優點。

20220802 141853
像《HoloCure》這種本身僅限 PC 的同人作品也能順利運行

效能:不奢華,但能滿足基本所需

儘管 Steam Deck 號稱能玩 3A 大作,不過跑得動不代表玩得了的道理,相信大家都了解。3萬款在 Steam 上架的遊戲,只有約4000款獲得了 Steam Deck 綠標認證,表示遊戲能夠順暢地在 Steam Deck 運行。然而,我們試玩結果卻覺得不止如此。

這邊主要測試的遊戲是尚未通過驗證的《魔物獵人 崛起》,在特定的畫面設置下皆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果。不但能維持50幀左右的幀率,畫質也只需到中級左右就能順利運行。而同樣很熱門的《艾爾登法環》不需要將貼圖品質調降至明顯落差的程度,就能維持著40幀左右。

steam deck en review article 00 56 1
執行3A遊戲時,溫度和負荷都很高,不禁令人擔心長久使用下來會有什麼影響

Steam Deck 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於擁有電腦的靈活性,玩家可以自行選擇和取捨效能不足所帶來的影響。比如本人在大部份遊戲都希望提升幀率多於畫質,在運行動作遊戲時,便可能會將陰影和貼圖品質拉至最低,以保證操作順暢。在不會過度講求操作和即時判斷的《底特律:變人》、《死亡擱淺》一類作品,便會將刷新率上限拉低,將畫面品質稍為拉高一點,讓自己能夠更投入在劇情之中。

steadeckreview4

而部份尚未獲驗證的遊戲,除了效能問題之外,也有不少是本身對控制器的支援不足,需要玩家自行設定不同按鍵功能,致使遊戲體驗不佳。不過,Steam Deck 已推出讓社群分享個人配置的功能,甚至連並未在 Steam 上架的遊戲,也能使用社群的控制器配置,因此問題不大。

steadeckreview3
未支援控制器的同人遊戲《HolocCure》也有不少社群玩家分享的控制器配置可用

操作:需要時間適應的觸控板

與一般主流遊戲主機的控制器相比,Steam Deck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多加了兩塊觸控板,而社群的反應也相當兩極。編輯自己倒是用得頗滿足,甚至已經開始利用觸控板取代十字鍵和左蘑菇了。

正如前一篇訪問設計師 Pierre-Loup 提到的一樣,兩塊觸控板的用意是提供玩家更多控制的選擇,而它們本來就處於一個可以被無視的位置,傳統控制器愛好者們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20220729 164517 1
按照他們的設計,所有按鍵仍處於控制舒適度偏高的位置

相反意見:找不到使用 Steam Deck 的原因

雖然4名有實測過的編輯中,有3名都非常喜歡 Steam Deck,但其中的一名成員卻持完全相反意見。該成員常遊玩的遊戲是輕量動作元素的 RPG 作品及女性向 ADV 等等,並且傾向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之中享受遊戲,出門時只會考慮玩手機遊戲,甚至連 NS 都不會拿出門。因此,家用主機如 PS4 及 NS 已能夠滿足其需求,完全找不到自己的 Steam Deck 使用場景。

另外,該成員的手掌大小亦偏小一點,在短時間使用後,便已感到超過600g和跟主機差不多的寬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認為操作性並不怎麼樣。

Steam Deck 的重量和大小,在女性或低年齡層玩家或許會是個常見的負面回饋,然而開發團隊卻表示,從社群中收到不少正面意見,認為實際上拿到機體後,覺得看比看起來和想像中更輕和容易操縱。字裡行間無法解釋這之中的落差,掉出一句「人體工學」諸如此類,並不會釋除疑慮,有猶豫的玩家,可能真的要找機會摸摸實機再行考慮。

56247
編輯的手掌算是在正常大小範圍內,在按 LR 鍵時還是會感到有一點點吃力

控制器的限制:打不了競技遊戲

兩位有玩重度競技 FPS 遊戲的編輯都認為,雖然 Steam Deck 的控制十分出色,但仍然不及使用鍵盤滑鼠般那麼具戰鬥力。

本人常玩的是《虹彩六號:圍攻行動》、《Valorant》、《英雄聯盟》,而另一名編輯則是《Apex Legends》。首兩款 FPS 皆因為反外掛程式與 SteamOS 系統相容的問題而無法遊玩,而《英雄聯盟》則是因為沒有基座,以連接鍵盤和滑鼠,只能像《英雄聯盟 Mobile》的方式操作。

唯一能測試的《Apex Legends》則是變成要和 PC 玩家同場,除非有基座或是藍牙滑鼠、鍵盤、耳機,否則將無法與其他玩家公平地競爭。

steam deck en review article 00 60 1

總結:PC 玩家才能體會的終極遊戲體驗

綜合幾個優缺點,相信 Steam Deck 非常容易就能取代中低階「電競筆電」所提供的要素:隨身攜帶、一般 PC 功能。在這之上還有著絕佳的遊戲支援和其他與遊戲相關的隱藏機能。與家用主機相比,能夠玩到曾經是不同平台的獨佔或代表作品更是無法比擬的優點。

通篇評測好像在推銷 Steam Deck 一樣,這是因為我們真的對這台主機感到滿意。雖然價錢比起其他主機略貴,但其實際價值遠超標價。三名對 Steam Deck 留下正面評價的編輯,都在開始發售當天各自預購了屬於自己 Steam Deck,這大概就是我們真心推薦的最佳證明。

1659774256594